美國運輸部發(fā)布了部門命令,對協定的要素進行了界定,以便于指導即將達成的美一荷協定,。除安全和安保等必備的基本要素外,,該命令將“天空開放”協定的關鍵內容列出11項:開放所有航線的準入,票價雙不批準,,自由化包機協議,,自由化貨運體制,匯兌安排,,開放的代碼共享機會,,自辦地面服務,在商業(yè)機會,、使用人費用,、權力等方面促進競爭的條款規(guī)定,明確承諾在系統(tǒng)運營和進入的,。
這僅僅是一個對雙邊“天空開放”協定談判要素的規(guī)范,,還不是一個完整的跨境物流政策。因而才有1995年美國跨境物流政策聲明的產生,。美國出臺新的跨境物流政策的美國航空運輸公司的比例從1983年的16%上升到1993年的27%,,同時跨境物流需求發(fā)生了重大變化,從傳統(tǒng)的歐洲市場轉向亞太和拉美,。1983年,,航空公司國際收入中大西洋占48%,太平洋占32%,,到1993年兩個比例分別為37%和46%,。而走向全球化的航空運輸業(yè),需要在不同國家進行樞紐與樞紐之間的運營以全球網絡,,航空公司需要進行各種層次的合作,。因而航空公司在其他國家樞紐機場以及第三國的大量進入,此外,,美國航空公司的運營效率有了很大提高,。
美國跨境物流政策提出的最終目標是提供安全、可負擔,、便利和高效的航空運輸服務,。這個和原來的政策目標相比,更為清楚,、簡練和直接,。要實現上述最終目標,,美國政府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目標:增加消費者對服務和價格的選擇;為美國航空公司提供依照它們對預測開發(fā)服務產品和系統(tǒng)的機會,;兩國門戶機場之間及其中間點和遠點不受限制,;航班頻率、運力及其設備不受限制,;運價不受限制,;要認識到軍事和民航空運力量對國防動員、對國防和外交政策支持的重要性,;減少市場扭曲(政府補貼,、自辦地面服務、公平獲取資源等),,增加競爭,;鼓勵發(fā)展具有成本效益和生產效率的、裝備良好的航空運輸系統(tǒng),;滿足基礎設施需求和取消不必要的規(guī)制,;私營航空公司在對需求方面更有動力;減少全球航空市場的障礙,。
1995年,,美國的跨境物流政策,最大的區(qū)別就是突出了跨境物流政策雙重功能,,跨境物流政策應服務于經濟全球化的需求,,同時也強調跨境物流政策對構筑航空公司全球網絡的重要性,提出了訂立跨境物流協定的行動計劃和路線圖,。美國采取的具體行動是邀請持有相同觀點的國家訂立“天空開放”協議,,優(yōu)先考慮與亞洲、南美,、中歐這些有潛力區(qū)域的國家建立航空運輸關系,,努力與那些航空運輸關系落后于一般貿易關系的國家達成協定。強調政策制定過程中依據充足數據進行有效經濟分析的重要性,,尋求改變投資美國航空公司的法律,,增加與國會、消費者,、企業(yè),、城市、機場,、航空公司,、勞工組織和旅行社的聯系,,了解他們未來3~5年的需求,,強化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系,。
在路線圖方面,對于不愿意馬上訂立協定的國家采取過渡協議和部門協議兩種方式,。在過渡協議方式下,,可以分階段消除跨境物流市場的限制。這一方式下,,雙方在開始就要明確經過一定時間達到完全的體制,。在部門協議方式下,可以僅就涉及航空運輸某一個子部門的自由化達成協議,,比如取消對航空貨運或者包機運輸的限制,。綜觀美國的跨境物流政策,基調都是推行自由化,,不同點是在會議上,,美國試圖借助多邊框架確立原則,具體推進,,而在1995年以后,,美國則明確了完全通過雙邊來推進跨境物流的自由化。貫穿整個自由化的核心思想是市場競爭有利于行業(yè)效率提高,,但美國的自由化聚焦在市場準入方面,。